混凝土、磚塊等材質中,可溶解的成份隨水溶解,在水份蒸發之後,析出白色的鹽類附著物質[1]:5。其產生的原因相當複雜,因此工程界仍無法找出一勞永逸的防治方法,故以「壁癌」稱之。晶狀鹽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鹽或氯化鹽等可溶性鹽類。這些物質的產生不是來自混凝土本身,有可能是來自於在拌合的過程當中,屏東壁癌被污染水或拌合材料,也可能是結構體中滲入被污染的水而造成。這種白華會讓混凝土強度降低,甚至風化破碎。若是硫酸鹽,可能對混凝土造成硫化作用;屬氯化鹽則會腐蝕鋼筋,都會減低建築物的壽命。濕式白華又稱為白華垂流,形成的原理與鐘乳石相似。屏東壁癌即當滲入牆面的水份太多,將Ca(OH)2帶出牆面,在水蒸發後形成結晶,或是隨水流沉澱。這種白華在老舊的建築物中最常見,難以消失。通常來源是集中於同一處,沿著牆面的裂縫,慢慢沾染覆蓋到其他地方。只要水源不被斷絕,就會不斷產生,而且可能腐蝕鋼筋,降低結構物的耐久性